慈善法实施将推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新格局

首页    焦点创新    慈善法实施将推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是我国慈善制度建设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慈善法》的制定,是我国慈善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法,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因为它不仅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动力。随着《慈善法》的实施必将对我国慈善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新格局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一、《慈善法》实施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影响

    第一、“大慈善”写入慈善法,慈善事业空间更加广阔

    《慈善法》界定了慈善活动的定义和范围,将传统的扶贫、济困、救灾慈善活动和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及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公益活动纳入慈善活动范围。《慈善法》采用“大慈善”概念,拓展了我国慈善事业的空间,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设立慈善组织更加便捷

    《慈善法》规定设立慈善组织,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有条件的突破了以往双重管理规定的限制。结合修订的《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等规定确立了四类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设立更加便捷,为慈善组织的准入广开门路。

    行业协会商会;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科技类社会团体;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团体;为满足城乡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在社区内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团体这四类社会团体将直接进行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

    基金可以在县级设立,注册资金低至200万元。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机构;为满足城乡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开展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服务机构这三类社会服务机构将直接进行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

    第三、慈善活动更加规范,开展慈善活动有法可依

    慈善法不仅规定了开展慈善活动的基本原则,更加细化的规定了慈善募捐、慈善捐赠、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慈善服务、信息公开、慈善信托以及内部治理和关联交易等具体内容。这对规范慈善活动、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慈善活动的开展制定了“规矩”,对违反“规矩”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这将对慈善活动规范开展发挥指引作用。

    第四、慈善行业更加公开、透明

    慈善法专章规定了信息公开,不仅规定了登记管理部门及有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义务,也规定了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义务。对信息公开的平台、范围、时间、内容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对整个慈善行业公开、透明发展搭建了制度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于提升慈善行业公信力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五、促进措施更加完善

    慈善法专章规定促进措施,明确政府及其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规定了慈善组织、捐赠人、受益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免征依法免征股权捐赠等权利转让的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规定土地、金融和政府购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为慈善活动提供便利,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等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内容,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规定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建立慈善表彰制度等促进措施。

    第六、监督管理更加有效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和权限,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慈善组织自我监管、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的四位一体监督管理体系,使得监督管理更加有效。

    第七、法律责任更加明确

    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及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人员、捐赠人、受益人、信托人、志愿者、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其他组织和自然人的法律责任。对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骗取财产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对违反《慈善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慈善法》实施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慈善法规定设立慈善组织可以采取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慈善组织是组织属性,社会组织是组织形式,慈善组织不是独立的法人类型,社会组织可以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不被定为慈善组织的社会组织不是慈善法规定的慈善组织,仍然属于社会组织范畴。了解的慈善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我们来谈谈《慈善法》实施后对社会组织的影响有哪些?

    第一、《慈善法》实施后将出现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和非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并存的局面。

    《慈善法》规定的慈善组织准入有两种形式。一是,登记设立为慈善组织,也就是说新成立一个社会组织在成立时直接申请登记为慈善组织。二是,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是指对已经成立的民非(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认定为慈善组织。《慈善法》实施后将出现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和非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并存的局面。换句话说,设立一个社会组织既可以设立为具有慈善属性的社会组织,也可以设立为不具有慈善属性的社会组织。对已经成立民非(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可以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也可以不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存量社会组织中既有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也有非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对增量社会组织中也会出现上述情形。因此,《慈善法》实施后将会呈现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和非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并存的格局。

    第二、社会组织是否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将成为现有社会组织的重要转折

    《慈善法》规定慈善法公布前已经设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不予认定并书面说明理由。为了规范慈善组织认定工作,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顺利实施,民政部于2016年7月15日向社会发布《慈善组织认定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慈善法》公布前已经登记的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在《慈善法》实施之后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基金会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到原登记的民政部门换发标明慈善组织属性的登记证书。因此,社会组织是否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能否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将成为社会组织的重要转折。

    第三、社会组织认定成为慈善组织将享有《慈善法》规定的各项优惠

    1、社会组织认定成为慈善组织可以申请公开募捐资格,取得公开募捐资格后可以向社会公众公开募款。《慈善法》实施后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组织或个人再开展公开募捐就是违法行为,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集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2、社会组织认定为慈善组织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慈善组织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认定为慈善组织后其捐赠收入等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免征所得税。认定为慈善组织还可以被确认赋予税前扣除资格,捐赠人捐赠后可以享受税前扣除优惠。这项优惠对慈善组织吸引社会捐赠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认定为慈善组织的社会组织不能依据《慈善法》享有该项优惠。

    3、慈善组织接受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捐赠的免征权利转让的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

    这项促进措施是《慈善法》规定的赋予慈善组织的优惠政策,在现行的三大条例中没有此项促进措施的规定。社会组织认定为慈善组织,捐赠人向其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对慈善组织依法免征权利转让的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

    4、认定为慈善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活动的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

开展扶贫济困慈善活动的慈善组织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规定已经写入法律。随着《慈善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将出台具体优惠政策,这对特定慈善组织是一利好规定。这与我国攻坚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一脉相承,这项促进措施也是赋予特定慈善组织的。

     5、土地优惠

    慈善组织开展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慈善活动需要慈善服务设施用地的,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现有社会组织依法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按照《慈善法》规定开展慈善活动、依法公开募捐、依法享有《慈善法》规定的各项优惠是《慈善法》实施后现有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慈善法》是我国社会领域一部基础性法律,具有里程碑、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慈善法》的实施对现有以及将来新设立社会组织将呈现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和非慈善组织属性的社会组织并存的格局。随着对慈善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逐步完善并引导社会组织向慈善组织转型。《慈善法》为建设我国未来公益慈善领域新格局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6年12月20日 10:3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