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朝曦部长撰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首页    焦点创新    顾朝曦部长撰文: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2014-01-28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改革举措,明确了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这对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一、充分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的重要意义(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政府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总体上看,政府职能转变比较滞后,政府直接配备资源的范围仍然过大,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仍然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观念,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决定》将社会组织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就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社会活力。真正实现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政府逐步从“全能政府”转为“有限政府”,从“撑船”转变为“掌舵”,这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因此,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不可或缺。(二)是破解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的核心环节。《决定》要求,“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提出“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承担者,完全可以承担政府部门管理不好或无法管理的社会事务,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放权,或与社会组织进行共同治理,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理念和方式,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政事、政社分开,建设服务型政府。(三)是增强社会组织正能量的保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城乡、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体系。1988年,全国登记社会组织4400多个,到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登记社会组织增加到51万多个,增长100多倍,社会组织取得迅猛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组织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行政色彩浓厚,发育不够成熟,缺乏活力,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和机会空间还很有限,需要对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决定》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就是要为社会组织松绑,为社会组织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推动社会组织发挥正能量。二、把握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重点(一)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对社会组织登记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明确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当前最紧要、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协调修订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推动《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工作,为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提供政策法规支持。要抓紧制定并落实社会组织分类标准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具体办法。研究做好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工作。按照中央关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要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上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下放权限,取消对社会团体筹备成立和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审批,下放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登记审批权限。(二)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有些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明显,政社不分、管办不分、责任不清,需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厘清行业协会商会和行政机关的职能边界,增强其自主性和活力。要协调出台并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建立健全脱钩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脱钩配套政策,确保新老体制稳妥过渡。要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推进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严格规范公务员在行业协会商会兼职任职。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行业协会商会要设立独立账号,资产不明晰的要限期完成划分。(三)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按照“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要求,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明确部门管理职责,依法履行登记、备案、年检、监督、执法等综合监管职能。改革优化社会组织年检工作,推行基金会抽查审计。制定加强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工作意见,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监督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直接登记类社会组织的过渡衔接工作。探索对离岸社团、网络社团的监管措施。加强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四)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具体措施和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使社会组织人才与其他领域人才平等享有报酬、保险、福利待遇和发展条件。完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组织自身收入免税和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财税政策,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建设基金会支持社会服务对接平台。继续开展好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社会服务。积极稳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编制社会组织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和力量。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坚持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指导社会组织依法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按照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议事制度,落实民主选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使之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建立健全负责人管理、责任追究和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实行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制度。加强诚信自律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社会组织诚信度和公信力。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引导社会组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乘势而上,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一)提高思想认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牵扯面广、难度很大。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矢志笃行。要有全局意识,把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与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推进改革中,牢牢把握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协调推进,成熟一件解决一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领导,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特别是要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加强执法、评估队伍建设,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二)转变管理方式。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后,对民政部门管理工作要求更高了,责任更重了。要处理好改革中“放”和“管”的关系,一方面要放宽准入、减少审批、下放管理权限,让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组织更好更便捷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另一方面也要管住管好。要改变重登记、轻管理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中,坚持做到不仅事前审查,而且事中、事后都要监督。管理中既要发挥登记管理机关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综合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责和作用,发挥综合监管效能,还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社会组织自我调节互联互动。既要坚持依法管理,加强法律保障,又要运用政策引导、道德约束等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构筑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登记管理机关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把推进信息化和履行管理职能、提高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全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信息平台,实现社会组织监管上下联动,左右互通,实现登记管理机关和行业主管单位(业务主管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要理顺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全系统协同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部机关到基层登记管理机关的网络贯通,建立覆盖全国登记管理系统信息化网络体系。依托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建设规划,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组织法人库”。积极开展政务公开,推进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网上投诉等业务。要打造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促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为社会监督提供条件,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四)加强舆论宣传。要重视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社会组织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社会组织先进典型及地方改革经验的重点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了解和认识,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舆情监测和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强化社会组织理论研究工作,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为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应势而谋,攻坚克难,为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成都青羊三方社会调查咨询评估中心 供稿)